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坊(二):职业咨询中逻辑层次的运用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18-12-22 14:25:00 浏览:
2018年12月21日中午11时,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坊(“职就坊”)在2号教学楼5楼温商梦工厂会议室,开展了以“职业咨询中逻辑层次的运用”为主题的学习沙龙。此次沙龙由吴玉伟老师主持,由温州大学生涯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宏毅老师做主题分享,工作坊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,对职业咨询中如何运用逻辑层次,有了清晰的认知、把握和思考,收获颇丰。
陈老师从自身的发展历程谈起,认为辅导员发展要行政化与专业化兼并。就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专业化而言,很需要心理学的基础。并且,一定要学会做咨询。而要做好咨询,就需要注重逻辑层次的使用。为了能够让成员更加直观的把我职业咨询中逻辑层次的运用,陈老师对唐若老师进行了职业咨询的现场展示。陈老师以“你今天来想要什么目标?”这一问题开始,之后,围绕着唐老师当前的职业状况、未来的职业愿景、职业清晰度、当前能做的行为以及未来可以做的更多行为等方面进行问答,在咨询过程中对唐老师未来的职业愿景进行再清晰,并对可以做但还未做的行为进行了揭示,使得唐老师对自身的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把握。
紧接着,陈老师结合对唐老师的职业咨询,倡导在对学生进行咨询时,引导其正向思考。对逻辑层次的架构进行了解读,分为六个维度,维度间存在高低之分。因此,在咨询中遇到问题,需要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待和解读问题,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问题。具体而言:愿景,一个人想要达成或做到的某个目标,越细化、具体,越有动力;身份:这是多元的,并非单一的;价值:挖掘价值的意义层面,决定目标的重要程度;能力:自身具备的各项指标;行为:可以做出的各种行动;环境:自身所面临的氛围。其中环境、行为与能力被称为“下三层”,属于行动层面,而愿景、身体与价值被称为“上三层”,属于意识层面。
随后,陈老师就职业咨询中,能够实现的行动改变机制进行了解读,认为存在一个改变公式,即“D(不满意)*V(愿景)*Fs(第一步行动)>Rc(阻力)”,只有满足了这样的条件,才能促成改变的实现。此外,陈老师认为逻辑层次与大脑的运行机制,存在着很大关系。通过对本能脑、情绪脑与创造脑的象征意义与运行逻辑,指出在职业咨询中如何能够实现正向的激励和引导。就大脑的左右区分而言,陈老师认为左脑主导下三层,右脑主导上三层,只有实现左右脑的畅通连接与完美配合,才能实现意识层面与行动层面节奏的同步,否则,就会长期受压,影响个人的整体精神状态。
此外,陈老师就职业咨询中的技巧运用,进行了解读。在咨询过程中,对逻辑层次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把握。就提问而言,要有开放性思维,主张运用开放性问题,而非引导性问题进行提问,要对学生有很强的信心,有意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咨询,进而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资源。由此,方可激发学生的上三层,进而影响下三层,帮助学生实现上、下三层的畅通,实现对自身定位更加清晰的认知和把握,促进未来愿景的实现。
最后,为了促进成员理论的塑造,推荐了教练技术的部分书籍,并倡导大家对自我设定目标,通过定期完成目标,来实现自我的升华。